低空經濟:下一個萬億新賽道_大武漢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發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經濟。 我國低空經濟正加速起飛。長江日報記者梳理發現,今年以來,全國已有近30個省份將發展低空經濟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或出臺相關政策,多個城市設立低空經濟產業基金,為產業發展提供資本助力。 在技術層面,《中國低空經濟發展研究報告(2024)》顯示,我國低空經濟發明專利申請量從2014年的852件快速增加到2023年的14134件。 低空經濟為何在今年開始集中爆發?如何認識其重要性和產業帶動能力?從全球看,我國低空經濟競爭力如何?近日,《云端會客廳》邀請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普宙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胡倩做客,圍繞低空經濟熱點話題展開討論。 12月2日,運送血液的無人機飛行在武漢市上空。 長江日報記者 史偉 攝 低空經濟迎來爆發增長,兩年后將成為萬億產業 《云端會客廳》:2024年被稱為低空經濟元年,為什么我國低空已開發多年,在今年集中爆發了?這一年來,有哪些新趨勢和新現象值得重點關注? 胡倩:低空經濟在2024年呈現集中爆發態勢,主要得益于政策和市場的共振。 首先是利好政策推動,自2021年“低空經濟”概念首次被寫入國家規劃以來,國家密集出臺了多項政策法規。2023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低空經濟”正式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低空經濟”被國家明確列為新增長引擎的重要組成部分。低空經濟已邁入國家戰略層面,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其次,低空經濟市場需求增長。此前,低空經濟應用場景涵蓋多個領域和行業,從常見的城市巡檢、警用安防、應急救援等場景應用再到物流配送、空中交通、空中旅游等新興市場。2024年以來,投資界開始重點關注空中交通建設,例如eVTOL(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 根據工信部賽迪研究院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低空經濟規模達到5060億元,同比增長33.8%。樂觀預計,到2026年,中國低空經濟規模有望突破萬億元,達到10645億元。要實現這么大規模的增長,除了傳統的無人機巡檢等業務外,還應拓展新的增長空間。比如最近很火的無人機飛手培訓,盡管目前這只是整個產業鏈中的一個服務板塊的內容,但它會為未來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同時,目前的路面交通主要是0米以上,0到120米范圍主要提供常規空中數據巡檢。而從120米到300米的高空,其實還有很多空白領域等待探索。未來低空經濟將會逐步打造120米到600米、600米到3000米的立體交通,這將是一個根據技術和市場發展保持探索性增長的過程。未來,城市一定會從平面走向立體,低空經濟有望和“路面經濟”齊平。 《云端會客廳》: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列表中,為什么低空經濟是用“經濟”命名,其他大部分都是用“產業”描述? 朱克力:國家命名“低空經濟”而非“低空產業”,不僅反映經濟學邏輯,且有深刻的戰略意味,可以看出國家對低空經濟寄予了更大的期待。 經濟本身包含著產業,或者說經濟是若干個產業的集合。從狹義上講,產業是工業部門關注的生產和供應環節的主要內容,比如涉及低空的基礎設施、新基建以及生產制造環節,這些都是低空產業。 而低空經濟涉及內容更多,是一種跨越一二三產業,兼具綜合性、融合性的復合型新經濟形態。 首先,從低空經濟和通用航空的關系來看,過去通用航空只是作為民用航空運輸體系的補充,現在更明確使用低空經濟這個概念,無疑將賦予各級政府在其中擁有更多主導和更大權限,發揮在空域管理、產業開發以及一系列就業民生上的綜合職能。 其次,低空經濟作為一個大的經濟形態,不僅包括了各類低空產業以及圍繞低空領域所產生的各類經濟活動、商業模式,涉及未來空間、未來制造、未來交通、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信息等有關未來產業,以及研發生產制造維護、運營服務保障等一系列產業環節,還包括相關的政策環境、社會影響等,構建起一片產業生態雨林,足夠撐起一條萬億新賽道。低空產業則無法全面反映低空領域涉及的多樣化經濟要素。 同時,從經濟的運行機制上來講,低空經濟強調整個低空領域的資源要素優化配置和協同發展,涉及航空運輸、通用航空、無人機應用、航空旅游等多個細分領域的相互作用和交叉融合,形成了一個復雜的、有機的經濟生態系統。而低空產業僅聚焦于某一特定產業環節,不能完全概括低空經濟各鏈條之間的整體協同效應。 從發展趨勢和市場潛力而言,“低空經濟”四字更凸顯未來的廣闊前景和無限可能性。隨著各項技術不斷進步、相互交融,市場需求也不斷迭代變化,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情緒價值也會從低空經濟服務中得到更大滿足,推動各種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的不斷涌現,結合無人化、電動化、智能化、綠色化的發展趨勢,孕育出更多的創新發展機遇。 無人機將武網現場信息實時回傳至后方指揮中心。 低空經濟將產生劃時代影響,是我國“換道超車”關鍵領域 《云端會客廳》:我國在全球率先發展低空經濟,具備哪些獨特優勢? 朱克力:500年前,我們有著當時最先進的航海技術,卻沒能轉換成地理大發現引領全球大航海時代;500年后的今天,我們擁有世界最大的無人機市場,正挺進低空經濟大賽場,能否引領全球新一輪大航海時代? 這一次,我們再也不能錯過了。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我國擁有更多“換道超車”的新機遇,低空經濟就是其中一個關鍵領域,是時候引領全球新一輪大航海時代了。 中國的優勢在全球范圍內也表現得比較突出。首先,從經濟發展的底層邏輯來說,中國擁有龐大的市場需求。在國內經濟有序增長、人民生活水平持續上升的基本前提下,各類低空應用服務需求將與日俱增,對低空資源開發利用提出強烈需求,為發展低空經濟提供了市場底座。 其次,中國有強大的政策支持,為經濟發展提供重要保障。從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到全國兩會,再到二十屆三中全會,低空經濟從戰略性新興產業到新增長引擎的定位,說明黨和國家層面也在逐步深化對低空經濟的認知和重視程度。各地也出臺一系列鼓勵政策,從空域管理改革到產業扶持、基礎設施建設等,都在不斷醞釀和推進當中,這些都為發展低空經濟提供了有力支撐。 在技術創新方面,我們在航空技術、無人機技術、通信技術等領域都取得一些世界領先的成果,隨著科研投入的不斷加碼,以及人才隊伍、科技平臺的完善,我國在該領域有深厚的技術基礎去推動產業升級發展。 更重要的是,中國有比較完善的產業鏈配套,這是更大的優勢。無論在制造業還是電子信息產業領域,從零部件供應到整機制造,從系統集成再到售后服務,都有比較完備的產業體系。 最后,我國有豐富的應用場景,為低空經濟發展提供多元化落地機會。我國地域遼闊、地形多元、氣候多樣,為低空經濟在不同領域、不同場景的應用提供豐富試驗場,無論是城市交通、農業農村還是極端環境,都能探索出適應不同場景需求的發展模式。 相信在“十五五”期間,低空經濟能保持快速發展的勢頭,讓中國在全球保持相對領先地位。 《云端會客廳》:我國低空經濟會成為繼新能源汽車之后的又一支柱性產業嗎? 胡倩:低空經濟可以創造一段新歷史。在無人機行業,中國的產能、供應鏈領先世界。在這條賽道里,從產業鏈、人力方面,中國都保持領先,會成為未來產業的新高地。在全球市場,中國的無人機是最具性價比的產品,中國企業沉淀了近10年,攻克了一個個技術難題,積累了很多超前的技術和應用。 朱克力:這是必然的。低空經濟作為新質生產力“可見可用可觸摸”的典型代表,有著超長產業鏈和超強牽引帶動能力,和新能源汽車產業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從發展潛力來講,低空經濟的應用場景也非常豐富,未來,天空會越來越繁忙。我們正在打開一扇窗,即將看到一座壯麗的橋梁,連接二維交通與三維航網、融合物理空間與數字世界、打通工業時代與數智未來。你不僅將有幸親見這份宏偉,更能滿懷愜意坐上這座穿透時空之橋,感受時代脈搏的跳動,觸摸到未來無限可能。 可以說,低空經濟意味著一個巨大的歷史性跨越,必然成為更具劃時代影響的新經濟形態。 “哮天犬”與無人機進行協同訓練。 解決交通擁堵、運輸效率低等痛點 eVTOL或將改變未來城市交通格局 《云端會客廳》:據悉,中央空管委即將在六個城市開展eVTOL(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試點。如何解讀這一信息? 朱克力:eVTOL為什么有舉足輕重的分量?可以從兩方面來看。一是從技術創新的角度,代表的是一種前沿的交通技術模式,結合了直升機的垂直起降能力和固定翼飛機的水平飛行效率,融合了電動化、智能化、綠色化等多項先進技術優勢,對于改變未來城市交通格局有著很大想象空間和技術推動力。基于eVTOL高效、靈活且環保等特點,能有效解決城市交通擁堵、短途運輸效率低下等痛點問題,擁有巨大市場潛力。 二是從產業帶動的角度看,eVTOL將拉動一系列相關產業協同發展。包括先進材料、電池技術、智能制造、航空電子等領域,都將受益于eVTOL的市場化推進,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在6個城市開展eVTOL試點,是國家在低空領域探索創新管理模式的一個重要舉措。這6個城市涵蓋東西部,位于長三角、大灣區和成渝地區,比較有代表性,而且在經濟、科技、城市規劃等方面也較為突出。通過授予這6個城市600米以下空域管理責任,在一定程度上打破空域管理束縛,賦予地方政府更大的空域管理職責和權利,為低空發展提供更加寬松靈活的政策環境,將進一步激發地方積極性和市場創造力,也為eVTOL技術的應用推廣提供了一個更加實踐化的載體平臺。 下一步,這些試點城市可對eVTOL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商業運營模式進行更為充分的驗證和進一步的優化,為未來大規模應用和場景開發奠定基礎。 2024年9月12日,長江文化藝術節進行彩排。無人機組成的巨龍在空中飛舞。 長江日報記者 史偉 攝 基建基礎好算力優勢強 低空經濟讓武漢城市治理更立體 《云端會客廳》:目前有哪些城市探索出了低空經濟的特色路徑? 胡倩: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特殊優勢環境,不僅要有基礎,還要有好的政策環境。以武漢為例,它的水域面積比陸地面積更大,機場、火車站資源豐富,有很好的大基建基礎和強大的信息產業和算力水平。不同于深圳、安徽、南京,武漢主要走低空治理路徑,把空中數據變成未來交通網格化的基礎治理手段。 深圳則是全面發展的典范城市,不僅有無人機企業,還有eVTOL企業,以及豐富的零部件供應鏈,是國內低空經濟的佼佼者。 安徽蕪湖正在建設通用航空融合區,在無人機方面既有整機生產也有全產業鏈布局,還有分布式通航的產業應用,致力于打造未來長續航的空中飛機。 廣州主要投入飛行汽車領域。以億航無人機為代表,這是一家美股上市公司,也是我國第一個拿到適航認證的廠家,提供的服務包括無人機編隊表演、大型空中觀光eVTOL等。 值得一提的是四川自貢市,在低空行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不僅拿到了我國首批試驗區牌匾,最近也簽下了100億元左右的產業園投資,在專用無人機上加速發力。 總體而言,各地布局低空經濟應該找準各自優勢定位,找到有特色的發展路徑。 《云端會客廳》:推動低空經濟穩健有序發展,需要突破哪些難點? 朱克力:首要的是政策法規的完善。要真正“放飛”低空經濟,就要建立適應新的發展需求的新型治理體系和政策法規體系。要明確空域的劃分,建立飛行管理、市場準入方面的規則,為低空經濟未來發展提供更加清晰的指導和保障。 其次,要持續進行技術創新,無論是飛行器的安全性可靠性技術,還是新能源動力技術、通信導航技術、人工智能等,都離不開若干種技術門類的交叉應用與融合創新,要有大量的研發投入,提高創新能力供給,突破核心技術瓶頸,為實現“換道超車”提供持續保障。 同時,基礎設施建設和完善也很重要。發展低空經濟,盡管不需要像傳統通航一樣建很多通用機場,但是樞紐起降場、垂直起降點、飛行器充換電站、維修保障設施等,目前還很不充足,都會限制低空經濟的規模化發展。這些需要政府牽頭,社會資本以多種方式參與。 此外,人才短缺是制約。低空經濟涉及多方面新型專業人才,例如,我國無人機操控員也就是“飛手”目前就存在100萬人才缺口。要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做好長遠的人才儲備。 這些因素都是未來需要突破的難點,許多問題也只有在應用中才能逐步解決,需要各界勇敢面對和不斷開拓,共同推動低空經濟以及更多未來產業發展,不斷開辟新疆域和新藍海。 (長江日報記者吳曈 常少華) 【編輯:王戎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