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積極打造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增長引擎”。這是繼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將“低空經濟”作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之后,再次強調低空經濟在推進新型工業化體系建設、發展新質生產力中的重要作用。 在政策效應和市場響應的協同擴散與共同推動下,在中國,“低空經濟”正成為各級政府和各路資本爭相競逐的大型前沿“新賽場”,有望釋放萬億級的通航市場“新空間”和低空產業“新藍海”。 低空經濟是以各種有人駕駛和無人駕駛航空器為主,以各類低空飛行活動為牽引,輻射帶動相關領域融合發展的綜合性經濟形態。 在我國,根據2010年國務院、中央軍委發布的《關于深化我國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見》,“低空”是指“垂直范圍原則為真高1000米以下,可根據不同地區特點和實際需要,具體劃設高度范圍”的空域。 隨著低空應用的深入發展,管理部門和業內普遍將高度提升至3000米。我們通常所提及的低空經濟活動,便是指在這個空域范圍內所進行的與飛行相關活動的統稱。 正如工信部領導指出的,
低空經濟,讓新質生產力可見可用可觸摸。作為新質生產力的一個重要領域和新興賽道,產業鏈長、附加值高,能夠帶動上下游相關產業提質發展,具有巨大潛力與市場空間。應加大支持力度推動低空經濟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注入新的動能與活力。 我們正在打開一扇窗,即將看到一座壯麗的橋梁,連接二維交通與三維航網、融合物理空間與數字世界、打通工業時代與數智未來。你不僅將有幸親見這份宏偉,更能滿懷愜意坐上這座穿透時空之橋,感受時代脈搏的跳動,觸摸到未來無限可能。 01 生產生活形態的三維蝶變 對于人類而言,常用的交通方式以地面的公共或自主交通方式為主,在空中主要還是傳統的客機,不僅頻次低,也無法像汽車一樣,打造成為個人消費級的交通產品。 低空交通的突破,將快速把地海平面交通網絡向低空空域縱向延伸,連接二維交通與三維航網、融合物理空間與數字世界,將我們日常的經濟社會形態拓展至三維空間,形成新的大航空文明時代。 三維交通最大的意義就在于構建了“點對點”無障礙直接觸達的交通鏈條。目前,我國主要城市的道路交通在工作日高峰平均車速還不到30公里每小時,低空飛行器不再受城市道路曲折、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制約,各類要素資源流通速度的攀升將迅速激活生產生活的澎湃發展動力。 一方面,通過無人機、飛行貨機等飛行器進行貨物運輸,主要解決短距離貨物運輸問題,避開陸運公路節點限制后,整體距離將縮減至原本的一半以下,交通擁堵的影響將被無限縮小,生產活動可以得到更高效的供應鏈組織,生產的周期時間縮短,生產鏈的運轉效率呈幾何式提升,制造業整體的效率和效益將得到前所未有的強化。 另一方面,低空經濟還將為人們帶來更便捷的生活物資供應方式,無人機可以解決醫療用品、食品和生活必需品等短、頻、快的生活配送需求,特別是在偏遠地區或緊急救援場景下,無人機能夠以極低成本快速完成配送救援任務。 ▲ 圖為美團無人機配送。美團在深圳等城市落地17條無人機配送航線,可為14個社區寫字樓、4個5A級景區提供無人機配送服務,平均配送時長縮短至12分鐘。 當然,人的運輸可能是我們最期待的低空經濟場景,但現階段,個體消費級的載人飛行器還面臨著設計理念、車身材料、動力系統、飛行法規以及巨量消費級航行算法的困難,在取得技術和規范的限制后,空中巴士和空中出租車等服務發展極有可能最先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乘用的飛行汽車可能會在空中公共交通驗證成熟后再推向消費級市場。 還有一個直觀的改變,低空經濟基礎設施將對新的城市規劃和原有城市形態產生巨大影響:
低空經濟還將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一些有趣的新玩意兒:
02 全新低空資源的開發利用 空域資源是空間環境中能夠為人類開發利用、獲得經濟和其他效益的物質或非物質資源的總稱,其總量是土地資源與海洋資源總和的數倍。 浩瀚的空域資源蘊藏著人類生產力實現再一次躍升的巨大可能性,具有更廣闊的經濟和戰略價值空間。 發展低空經濟,必然會引發低空資源要素供給應用的配套性變化。 那么,低空到底如何開發利用? 這一問題可能是我們發展低空經濟一個關鍵問題。它不單單是要解釋空域的所有權、使用權和收益權問題,更重要的是在這一系列權利之下,隱藏更深的“低空與高空、深空的權利關系”“低空與陸海的權利關系”等等,這些命題都將在低空成為消費級資源后逐一顯現。 目前,我們人類將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在高空和太空資源開發,即使將目光聚焦到低空領域,也大多是將低空空域要素供給通航領域,低空對流層資源的消費級開發利用才剛剛起步。 參照土地、數據等核心生產資源的開發利用過程,低空空域資源必然會經歷要素化、市場化的關鍵階段。 要素化階段,也就是將低空空域從自然資源轉化成經濟資源的階段。隨著人類低空活動增多,低空經濟價值逐漸顯現,對低空資源進行規劃供給,以及依法依規開展對空域權利屬性的確權和置權,是進行低空資源要素化的核心任務。 隨著數字孿生、超級計算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逐步發展,對低空空域的全域數字化表達成為可能,巨量的空域和航線將迅速變得可測量、可表達、可規劃、可利用,經此過程的低空空域資源,才能承載未來龐雜的低空數據和信息處理,賦予了低空經濟真正意義上的商業經濟價值,也將成為地方政府繼土地要素之后,能夠支配的巨量型固定資產。 同樣,低空空域要素市場化配置也是必然趨勢。 目前我國已經有“深圳-珠海”“合肥-鎮江”“天德廣場-廣州塔”等多樣化的低空航線開發,也誕生了小鵬匯天旅航者X2、廣汽Gove、峰飛航空V50大白鯊、億航智能EH216-S等新型的eVTOL航空器產品,總體來看,針對無人機、eVTOL類的低空空域設計正在進入快速驗證階段。 未來,政府可能需要盡快將各類主體、各類場景對空域的需求進行梯次劃分,給予不同的空域配置模式以及規劃和定價空間。 比如針對緊急救援、特種作業的空域和航線,可以采取免費或者低價制定的方式給予相關單位,同時對這類空域資源直接規劃優先使用權。針對物流、交通、旅游等應用場景的空域資源,則可以采取市場化運營的方式,大量拍賣或招投標,由市場主體自行按照價值進行商業化運營。 ▲圖為低空經濟應用場景。對低空空域進行大規模的資源化、要素化、市場化,是低空經濟成型成勢的起點,也是真正形成點對點、地域限制小、彈性空間大、經濟成本低、運行效率高等優勢的關鍵所在,所有的場景應用才有了根本性的基礎設施保障。 03 低空經濟權益關系與調適 低空更貼近人類當下生產生活,就好像在踏入大海之前,我們的文明先行就與河湖溪流打了多年交道一樣,所有在海洋中應該遵循的經濟規則和權益分配方式,都提前打好了草稿。 低空經濟或者說低空文明,可以說是真正意義上的全體人類面向天空的第一步,每個人都有了在天空上產生經濟利益分配的可能性,調適好這一階段的經濟權益關系,也將成為多年后人類共赴高空、深空的奠基石。 當然,這樣的經濟關系變化可能是多樣的、復雜的,討論一些相對緊迫或相對重要的話題更有現實意義。 “我的屋頂”到底屬于誰?這恐怕是我們將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空域是國家重要戰略資源,屬于國家所有。但低空空域夾在可航空域與地面不動產之間,其特有的空間連接性又要帶來新的經濟權益劃分。尤其在地面房產、地產明確權屬的低空空域中,人們地面財產得到了良好的制度支持,而其正上方數米開始的低空空域則屬于國家,其產生的經濟效益也尚未進行有效的權利劃分。 隨著低空經濟的發展和低空場景逐漸豐富,“我的屋頂”所產生的價值也將越來越高,甚至會和我們當前的房地產經濟一般,不同板塊的空域,所蘊含的價值量會產生天差地別的差異,城市人口密集地區上空的低空空域可能更加“吃香”,地面不動產權益主體主張鄰近不動產上方的空域產權或者相關經濟權益的可能性也越來越大。 與之相類似的問題也有。比如未來的家用機場到底作為私用,只能自行支配,還是在設計層面就將其全部納入基礎設施體系進行統一調度,以便于進行更大規模更寬維度的經濟化便利化基礎設施拓展,這將涉及對個人基礎設施投入資金的設計和使用經濟權益的分配問題。如何處理好這些類似的基礎設施經濟利益關系,是低空資源市場化的“命脈”所在。 當下汽車智慧駕駛所帶來的權責糾紛,也將更進一步映射在低空經濟中。 從目前的航空器以及地面地車的智慧化發展趨勢來看,低空飛行器在自動駕駛方面的進程,可能起點更高也走得更快。 自動駕駛由算法主導,本質是自動駕駛算法在軟硬件協作框架下,針對不同環境而輸出的決策安全方案。算法并不具備人類的道德地位和主體資格,由于其發生故障而導致的侵權責任,難以確定責任主體和歸責依據,更難的是如何認定這一責任的產生是機器算法的問題,還是意外因素干擾導致的不可預料問題。因此,無論在民法還是刑法上,對于這一問題進行討論確定,是確有必要的。 目前,英、美、德等國家都在解決自動駕駛汽車侵權責任領域作出了相應探索,我國的自動駕駛發展速度也是全球領先的,但至今尚未形成一套全國適用的自動駕駛法規,在低空經濟到來時,這也將成為必須討論的命題。 ▲ 圖源Pixabay 04 低空時代的三重安全焦慮 當全人類的日常視野和活動從二維擴展到三維,這是不言而喻的立體化改變,需要我們從整體“安全觀”的角度出發,迭代重塑我們的安全理念體系。這關乎整個社會、人與自然的穩定和發展。如果這一文明長傳千年、萬年,甚至將會影響我們人類未來基因表達模式。我們不得不慎,必須要努力在發展和安全中,小心翼翼尋求動態平衡點。 一是隱私數據安全的煩惱。 低空經濟的數據和隱私是一個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的安全問題。從制造端來看,低空飛行器本身必須設計搭載數據和信息安全系統,利用DES、AES等加密技術,配備數據鏈加密協議,優化密碼模塊,并提升即時的風險報告和處理技術水平,確保機器的數據收集、存儲、報送和處理功能都在安全可控范圍,甚至對產品損壞、丟失后的數據安全做出前置預設方案,避免侵入、破解、破壞無人機系統而導致的全量性數據風險。 從使用端來看,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在享受低空飛行器帶來的生產生活便利的同時,都必須確保對國家和他人數據安全和隱私加以保護。這當然更離不開體系化安全方案的設計。 一方面,在適飛區域和高度上要應對大量飛行行為的到來而做好優化設計,以更智慧化的治理手段,杜絕“黑飛”而導致的數據和隱私泄露問題;另一方面,應加強對操縱低空飛行設備窺探他人隱私、侵犯他人個人信息,以及侵入飛行系統、個人數據系統的行為進行嚴厲打擊,確保低空經濟發展的基礎要素安全。 二是飛行技術安全的隱憂。 低空空域受地面環境影響較大,如地形地貌、海拔高度、氣溫氣壓等常態化要素情況,以及霧、云、沙、風、鳥等變化性要素情況。如果未來的天空,各種無人機和飛行汽車將多如牛毛,不安全因素帶來的空中擁堵、設備互撞以及對地面設施和行人造成的威脅不言而喻。 因此,對低空飛行器的技術安全性要求則會更高。低空經濟發展背景下,各類航空器的進入空域將呈指數級爆發式增長態勢,必須在基礎設施網、空中航路網、空域管理網、低空服務網等四網融合的基礎上,利用數字孿生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建立智能互聯的低空經濟數字治理原生平臺,加強“地-空”“地-海”“低空-高空”等多體系協同,打造“感-傳-算-控-管-服”一體的智慧空域管理系統。 三是生態環境安全的擔慮。 高頻的低空飛行引擎排放產生的熱量和氣流擾動,會導致低空氣流的變化,對低空中的水汽含量和云的形成產生影響,形成新的氣流模式或增強現有的氣流不穩定性,當這一行為成為常態時,局部氣候和天氣都將發生改變。 當低空生活慢慢兌現成為我們的文明現實,對我們的經濟社會和自然生態將帶來許多不可預知的改變,這一切問題都值得我們深思和重視,堅守好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尺度,心懷敬畏地走好全人類“向上發展”的路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