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獨龍。在近日的一則重磅新聞里,中國宣布我們的可重復使航天器在軌運行276天后,順利返回。這個天數比美國第一次空天飛機在太空的時間多出了52天,足以看出中國在被美國壟斷的空天飛行技術上正奮起直追。 美國的空天飛機在太空的最長飛行時間達到了908天,而我們在首次試飛中就超越了美國的初次飛行時間,多出了52天。這暗示了中國未來的載軌飛行時間可能會更長,而這樣的前景讓人無比期待。 這項技術將帶來重大的成本降低。與傳統的發射返回方式相比,空天飛機的成本只有其1/10。主體部分能夠重復利用,只需簡單的維修保障和加注燃料,就能再次飛行。這意味著我們的長期在軌駐留成本將會進一步降低。按照目前的航天工程成本,每公斤礦泉水進入到地球軌道都需要2萬美元。如果能夠降低這個成本,那么我們在地球軌道上運行更重的航天器將會變得更為可能。 另一方面,這種航天器在太空中的變軌能力超強,與一般的衛星和其他傳統航天器相比,它擁有更多的變軌次數。這使得我們可以在太空中完成更多的任務,比如太空補給,應急偵查等。 在地球軌道上,通過調整軌道高度和軌道傾角,我們可以向空間站進行補給,這樣我們就有了天地往返的重要工具。這不僅將大幅降低我們的補給成本,而且將對提高我們國家空間站的維護水平和維護狀態起到特別重要的作用。 此外,如果攜帶各種偵查設備,航天器可以在某一地區上空進行各種偵查行動。比如在出現各種水災或地震災害時,它可以迅速到達指定地區,降低軌道高度,拍攝高清衛星照片,為我們對災區的救治提供針對性的信息。 我們看到的未來,是一個大飛機背負著空天飛機,從水平起飛到達預定高度后,釋放空天飛機,讓它憑借自身的動力進入軌道。在完成一段時間的任務后,空天飛機再返回地面,而大飛機則在發射后就返回。這種水平起飛,水平著陸的方式是未來發展的大勢所趨,它將進一步降低發射成本和運營成本。 珠海航展上的新發射方式讓我們看到了巨大的潛力。如果火箭發射成本依然很高,那么這種大飛機背負小飛機,水平起飛、水平著陸的方式將極大地節約成本。這種新的起飛和著陸樣式,勢必會引發全球可重復使用航天器的一個發展趨勢。 我們的入軌方式多種多樣,今后隨著在核多樣化軌道多樣化,我們在軌道上的諸多時間,包括各種保障水平會進一步提高。無疑,這樣的進步將為和平利用太空做出重大的中國貢獻。 總結,從中國可重復使用航天器的成功試飛,我們可以看到中國航天工程的決心和進步。不僅在成本上有了顯著的降低,而且在變軌能力,任務完成度上都有了顯著的提升。而這些都離不開我們國家科研人員的辛勤付出和智慧的結晶。 我們有信心,中國的航天事業將在未來達到新的高度,為和平利用太空,為人類的太空探索做出更大的貢獻。讓我們共同期待,中國的空天飛機在未來的天空中翱翔,書寫新的輝煌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