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周琦 | 全國兩會報道 全國兩會期間,多位代表委員提出,我國民航與西方民航在實力方面仍存在巨大差距。從運輸總量這一單一指標的民航大國到全方位、多領域的民航強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尤其是在航空制造方面,國產大飛機全產業鏈供應鏈的自主可控、可持續健康發展更是重中之重。 全國人大代表、海特集團董事長李飚介紹,作為國產飛機的配套設備系統,飛行模擬機的發展是整個航空制造產業鏈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環。然而,飛行模擬機行業一直為少數歐美國家制造商壟斷,特別是擁有最高仿真度的全動D級飛行模擬器,是我國航空制造產業的技術短板,目前,國內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且在國內生產D級飛行模擬機只占不到2%的市場份額,95%以上都是國外采購,這種局面不可持續,也是作為航空大國向航空強國轉型必須補齊的航空產業鏈。 全國人大代表、海特集團董事長李飚 為了促進國產飛行模擬機制造產業發展,李飚建議,國家從如下幾個方面加大對國內飛行模擬機產業政策支持力度: 一、進一步加強國家統籌管理,制定激勵政策。立項支持民營和合資的模擬器制造企業的發展,對于已具備飛行模擬機研發制造能力的企業給予研發資金支持,提升其研發創新能力。 二、放寬在國內生產的模擬機制造企業的政策限制,統一進行備案,按照一定比例采購國內生產的系統設備,促進國產模擬機產業發展,增強國產模擬機產業競爭力。 三、推動民航發展基金支持國產模擬機發展,制定政策并提供專項財政補貼支持國產飛機飛行模擬機技術的前期研發。支持國產大飛機制造商與國內飛行模擬機制造商之間的合作,保障國家戰略安全、數據安全及供應鏈安全。 (版權屬《中國經濟周刊》雜志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