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低空經濟并非“賣天經濟” 核心觀點:低空經濟的長遠發展,絕非“賣天”那么簡單。“賣天”并不是低空經濟的代名詞,更不能把“賣天”標簽硬貼在低空經濟上。對于發展過程中的一次次嘗試,我們不妨著眼于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推動低空經濟振翅高飛。 飛行汽車、空中旅游、無人機物流……低空經濟“乘風而起”,“空中之城”正在成為現實。在各地爭當“低空之城”時,山東某縣一則低空經濟特許經營權出讓公告引發輿論關注。這算不算“賣天”?一時間,網上討論不斷。 空域是國家重要戰略資源,屬于國家所有。該公告引發持續熱議,反映了公眾對低空經濟發展的關注。但低空經濟畢竟是一個戰略性新興產業,有些人對低空經濟概念、應用還缺少了解。如果人們認為發展低空經濟就是“賣天經濟”,這就是純粹的誤解了。 相關信息顯示,項目為出讓低空經濟30年特許經營權,中標金額為9.24億元。實際上,此次公開招標的低空經濟特許經營權,主要是基于該縣兩座機場及配套設施,在特許經營期內負責低空經濟項目的運營和維護,并不涉及低空空域等國家公共資源類的服務。 低空經濟是以各類低空飛行活動為牽引,輻射帶動相關領域融合發展的綜合性經濟形態。其核心在于利用低空空間的資源,通過技術創新和產業融合,創造出新的經濟增長點。當前,我國低空經濟正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相關法律法規、管理監督等制度建設還不健全。在這樣的背景下,地方積極發展低空經濟,還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階段。 今年全國兩會,低空經濟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發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經濟”。多地紛紛搶抓低空經濟窗口機遇期,目前有近30個省份將發展低空經濟寫入地方政府工作報告或出臺相關政策,在產業扶持、資金支持、空域開放等方面給予支持,推動產業快速發展。 低空經濟具有明顯的新質生產力特征,是一個具有極大想象空間的藍海市場。據中國民航局預測,到2025年,我國低空經濟的市場規模將達到1.5萬億元,到2035年更有望達到3.5萬億元。在政策催化、資本追捧、各地布局之下,低空經濟這個萬億級新賽道的競逐空前激烈。 在某種程度上,全國首例縣域低空經濟特許經營權出讓,可以說是地方對低空經濟發展模式的大膽嘗試。在低空經濟發展的熱潮中,應鼓勵各地大膽探索發展低空經濟的新路徑,但要規范、有序,更要因地制宜、符合實際。 低空經濟這片浩瀚藍海,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機遇。展望未來,低空經濟蓄勢起飛,天空會更加繁忙。而低空經濟的長遠發展,絕非“賣天”那么簡單。“賣天”并不是低空經濟的代名詞,更不能把“賣天”標簽硬貼在低空經濟上。對于發展過程中的一次次嘗試,我們不妨著眼于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推動低空經濟振翅高飛。(中國經濟網 李月華) 來源:中國經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