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讓我們有了技術基礎,能夠大膽地發展低空經濟。”在日前由中國科協企業創新服務中心主辦的“2024產學研融通創新活動”低空經濟專場現場活動中,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向錦武表示,飛行導航系統、通信系統等以前存在的造價高、波段使用門檻高的難題正在一一化解,從全球看以無人機為代表的空中變革將催生低空經濟的巨大發展動能。 如何發展低空經濟?來自科研院所、企業產業、協會學會的相關專家,圍繞無人機、低空智聯網等前沿科技和落地成果進行了深入交流。 技術不斷完善,守牢安全底線 “低空經濟先后經歷了早期應用探索階段和規范化發展階段。無人機、北斗導航、5G通信、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使得低空經濟正在邁入應用普及階段。”向錦武介紹,包括美國、英國在內的多個國家近幾年嘗試推出空中出租車業務。我國于2021年印發《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低空經濟”概念寫入規劃。 業內認為,無人機、低空智聯網、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是低空經濟產業的重要增長極,如無人駕駛eVTOL或將發展成為未來交通體系的重要組成,但由于當前的飛行器可持續里程受限,難以擔負起開展遠途交通服務的重任。 當交通場景轉移到低空維度時,技術水平必須成為支撐安全的底線。“飛行器平臺對于可靠性、穩定性的要求非常高,與此同時,通信系統網絡的承載能力和穩定性,也會隨著應用拓展和飛行器數量的增加面臨不小挑戰。”向錦武介紹,例如,eVTOL曾在深圳和珠海之間執行過試飛,需要半小時左右,隨著電池技術的進步,續航能力如果持續提升以支持百公里以上飛行,將有更多應用場景。 此外,為制造更普適的航空器,飛行復合材料領域需要更輕、更強、更耐用、更低成本的材料。 “低空經濟是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也是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中培育和壯大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中國科協白家莊辦公區黨委委員張海新表示,針對低空經濟發展面臨的技術難點,產學研融通創新活動通過發榜、揭榜、供需對接、成果展示等多種創新形式,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落地,引導形成了由科技領軍企業出題,創新鏈、產業鏈上的各類科技人才及企業答題的融合創新模式,推動產業鏈轉型升級,助力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空域管理“破冰”,服務高效協同 “低空經濟以低空空域為依托,需要打破對全國空域的單一絕對管制,實施分類管理。”向錦武介紹,2024年1月1日起實施的《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管理暫行條例》重點解決了執法混亂、黑飛頻發、飛行區域不明確等三方面問題。 空域管理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性工作。低空經濟的發展意味著未來低空空域管理將面臨龐大飛行器數量的挑戰,其管理的飛行器數量級與現在相比不可同日而語。 空域管理從“吃不飽”到“吃不消”,應該如何積極應對呢?相關專家表示,空域管理體系通過試點改革呈現了新的面貌。當前低空飛行法規標準體系逐步建立,申請審批時效已經由原來的環節多、審批難、周期長縮短為現在的2個多小時。各地建立起低空飛行服務站,收集、匯總通航飛行任務和計劃,進行前置審核并提供各類服務,協助處置空中情況。 政府部門加入空運管理體系將進一步推動低空經濟的發展。遼寧省朝陽市搶抓機遇,成立了低空經濟工作專班,編制了朝陽市低空經濟發展規劃和低空經濟發展三年行動方案,規劃建設占地1000畝的低空經濟產業園,用于承載低空制造、測試飛行營地等項目的運營。 向錦武表示,低空智能融合基礎設施建設是低空經濟發展的核心和基礎保障。政府部門通過頂層設計推動建立統一、標準化的低空基礎設施,建立共享融合機制,有力促進跨部門協同,將大大提高設施的利用率,降低運用成本,促進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張佳星) 來源: 中國科技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