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網 【環球網無人機頻道 記者 趙汗青】今年“低空經濟”突然火了,這一關鍵詞不止出現在各級政府的報告中,也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中,無人機物流、無人機送餐、載人無人機……各種科幻的項目也在快速落地。 市場需求牽引,政策“綠燈”助飛 業內一般認為,低空經濟是在1000米或3000米以下空域(視當地實際情況而定),主要以通用航空飛行器和無人機為載體的,帶動相關領域融合發展的綜合性經濟業態。北航無人系統研究院工程師楊炯認為,低空經濟主要涉及三類群體,第一類是用無人機做運輸、農業、行業運用等經營的群體,第二類是做短途人員交通的通用航空和載人無人機,第三類是娛樂飛行的普通玩家。 低空經濟快速發展,離不開市場的需求。如今農林、建筑、安防、消防救援等諸多領域都越來越需要這些低空飛行器,特別是使用靈活、性價比高的無人機,已經成為重要的生產力工具。工信部副部長單忠德4月18日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說,2023年我國交付民用無人機超317萬架。中國農業大學農業無人機系統研究院院長何雄奎教授就表示,中國農業無人機的裝機量早在2022年就突破20萬臺,這些農業無人機無疑也是新質生產力,用途已從植保施藥逐漸擴展到撤肥、播種、運輸、放牧、森防等更多領域,解決了農業生產中的諸多實際問題。工信部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不久前發布的《中國低空經濟發展研究報告(2024)》則顯示,2023年中國低空經濟規模已達5059.5億元,增速達33.8%。樂觀預計,到2026年,低空經濟規模有望突破萬億元。 低空經濟能夠起飛,也離不開政策的“綠燈”和鼓勵。近年來,利好低空經濟的政策和規劃頻出。例如2021年2月,低空經濟寫入《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2023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低空經濟提升至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高度;今年3月,“低空經濟”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據人民日報海外版統計,今年還有26個省份的地方政府工作報告對發展低空經濟作出部署,民航局還支持地方設立20個無人駕駛航空試驗區,推動企業在江西、陜西、四川等地開展無人機物流配送試點。多位專家都認為,2024年1月1日起施行的首部國家級無人機專項法規——《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管理暫行條例》發揮的作用最為關鍵,這讓飛行更加“有法可依”,且更加便捷。北航無人系統研究院工程師楊炯說,該《條例》讓娛樂飛行的普通用戶知道去哪里飛,也為行業、物流、農業等無人機和載人的短途通航的運用定下了宏觀框架。 應用規模仍然受限,亟需更新空域管理模式 但多位專家都認為,現在中國的低空經濟僅是初具規模,要想更大規模商用,還要創新空域管理模式、建設新型的空域管理系統。楊炯說,無人機的數量龐大,且低空經濟管理空域目標更低、無線電信號比民航飛機更容受到易遮擋和干擾,傳統民航飛機的ADS-B(廣播式自動相關監視)系統已經不適用。但可喜的是,現在諸多省級、市級甚至縣級的地方政府,都與相關的專業合作伙伴一起,探索建設自己的空域管理系統,已經取得了很多成果,他預測未來國家也會有基于全國大數據的頂層系統建設。另外,現在許多城市也已經劃設了一些適飛空域,讓飛行更加便利,他相信未來適飛空域的面積也會逐步擴大。 何雄奎還建議,各地政府能在更大區域上向農業無人機開放50米以下的低空,因為農業植保無人機僅在農田上空20米內飛行、農業運輸無人機也基本可以僅在50米以下的超低空飛行,這樣的高度對民航、軍用飛機的飛行影響都很小。 在不久前舉辦的“2024國際無人機應用及防控大會暨無人機產業博覽會”期間,多位反無人機系統企業的工作人員還提出,要想保障低空經濟有序飛行,也要監控好“黑飛”的無人機,這就需要部署更多的無人機監測和反制系統。上海特金無線技術有限公司市場總監鄧正就建議,以后在城市規劃中就要考慮建設基礎設施級的低空監測系統。 低空經濟融入生活,還需全社會支持 業內還普遍認為,要想讓低空經濟進一步活躍,還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并需要建設一系列的配套設施。無人機企業聯合飛機就建議,要建設一批起降點等基礎設施,比如根據無人機大小、航程、載重能力等因素,建設“入住戶、入樓棟、入小區、入街道、入區縣”5大類的無人機起降點;通信設施也“必須全面覆蓋”,通過空天地等通信手段融合發展,實現各型飛機普遍入網。 楊炯補充說,無人機要想安全飛行,還要像汽車一樣,得到公安、消防、保險、醫療等領域共同支持,以及整個社會的配合。例如,許多“炸機”事故并非技術故障導致,而是外部的天氣、障礙物、電磁干擾等引起,甚至可能是被路人故意破壞,這目前在法律上責任還很難界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