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6戰斗機首飛前的意外升空(資料圖) 發展原型機 F-16戰斗機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65年。當時,美國空軍已經開始從事新一代高性能戰斗機的概念定義研究,分別為一種重型“空中優勢戰斗機”(F-X)和一種輕型“先進晝間戰斗機”(ADF)。前者順理成章地發展成為F-15戰斗機,而后者因空軍高層存在不同的作戰理念和設計思路,研制過程并非一帆風順,進展較為緩慢。 針對越南空戰中米格-17和米格-21戰斗機憑借著小巧外形很難被美國空軍飛行員用肉眼發現,因此LWF在設計上著重強調減小外形尺寸。該機在設計上并沒有試圖達到高空、高速性能,而是重點強調在未來空戰的最可能條件下,即在高度9150——12200米和速度M0.6——1.6的空戰環境中,將性能指標重點放在滾轉速率、加速性和航程。 作為回應,波音公司、諾斯羅普公司、通用動力公司、LTV公司和洛克希德公司等5家承包商先后提交了各自的設計方案。經過綜合評估,美國空軍參謀部在1972年4月13日選定了通用動力公司的401-16B方案和諾斯羅普公司的P-600方案進入下一研制階段,并授予了兩架YF-16和兩架YF-17的研制合同,其中包括一年的飛行試驗。 當時,并未采用“X”(試驗中)前綴的編號,而是采用了“Y”(研制中)前綴的編號,目的是表明原型機采用了現有的成熟技術和試驗中的最新技術。YF-16原型機采用一臺普惠公司的F100渦扇發動機為動力,而YF-17采用兩臺通用電氣公司的YJ101發動機為動力。 強調低成本 在選定401型方案的最后構型之前,通用動力公司已經先后研究了12種不同的總體布局,并實施了風洞試驗。在當時情況下,YF-16原型機所采用的一些新技術,對于滿足性能目標具有極大的影響。 該公司決定采用一臺F100渦扇發動機用于設計方案,而不是采用兩臺低涵道比的YJ101發動機。據估算,一臺F100發動機顯然比兩臺YJ101發動機具有更低的耗油率,單臺發動機布局使戰斗機的起飛重量只有7.7噸,而兩臺YJ101發動機為動力的戰斗機有可能使起飛重量超過9.7噸。 在YF-16原型機的設計初期,通用動力公司曾經考慮過單垂尾和雙垂尾的兩種型式。風洞試驗表明,前機身邊條產生的旋渦通常會改善方向穩定性,但是采用雙垂尾時,某種形狀的邊條實際上減少了大迎角狀態下的穩定性。研究認為,雙垂尾型式有可能導致較大的研制風險,單垂尾如果設計有足夠高度,或方向舵面積足夠大,也可以為原型機提供滿意的效果。 在最終確定進氣道位于機身腹部之前,研制組也研究了幾種不同的進氣道構型。最初,設計人員實際上采用了一種下頜式進氣道,但是設計過程中為了減少重量逐漸地越來越向后推,直到進氣口位于前機輪的前面。試驗發現,選擇進氣道位于腹部位置,可以在大迎角狀態下有效地改善氣流進入進氣道時的流動方向。例如,YF-16原型機處于20度迎角時,腹部進氣道的氣流方向比實際迎角低10度,相當于兩側進氣道處于35度迎角的情況。 研制人員曾經評估過4種不同的機翼平面,最終選擇了一種較小后掠平直前緣的梯形機翼,其原因是它可以將良好的機動性、高加速性和最大升力結合到一起。同時,研制隊伍選擇了一種計算機控制的可變彎度機翼,它帶有前緣機動襟翼和后緣襟副翼,可以根據不同飛行條件實現相應的彎度,從而實現最大機翼效率,為原型機提供了良好的機動能力。 意外零飛行 1974年1月20日,對于F-16戰斗機來說是一個十分特殊的日子。這天,試飛員菲爾·奧斯特里奇來到沃思堡機場,準備駕駛YF-16原型機在進行高速滑行試驗。他將飛機滑行到了評估地點,緊接著開始檢查飛機的駕駛儀和剎車裝置,以便在正式出廠儀式上確保基本性能符合對外宣傳的指標。根據計劃,完成這些預計任務后,YF-16原型機將被拆開,由C-5運輸機運送到愛德華空軍基地,在那里重新組裝后,再開始實施飛行試驗計劃。 由于這是第一架采用了固定操縱桿(力敏感側置駕駛手柄)的飛機,而奧斯特里奇在高速滑行試驗前,一直沒有機會獲得駕駛這種飛機的感覺。在機場跑道上,他駕駛原型機順利完成了65千米/時和148千米/時的高速滑行,很快地驗證了駕駛儀和剎車裝置的操縱靈活。然后,他駕駛飛機滑行回到跑道的起飛線上,等待著剎車器冷卻下來。 當跑道上的風力下降到一個可以接受的程度時,YF-16原型機準備進行220千米/時高速滑行試驗,這次滑行試驗的任務實際上包括起飛、在距離跑道約0.35米左右高度飛行大約300米、然后逐漸減小動力、機輪觸地、剎車直到停止。這是正式首飛前的最后一步,主要是驗證剎車和操縱功能,給試飛員提供一些有關空中飛行時如何駕駛飛機的感性認識。 隨后出現了一點意料之外的差錯。YF-16原型機開始高速滑行,在大約200千米/小時的滑行速度下機頭略微抬起,這時突然產生了一個劇烈的橫向擺動,水平尾翼不經意地擦到跑道上,左側翼尖和右側尾部靜壓管也輕微地接觸到跑道上。該機進入了一個側向的飛行員誘導振蕩,這是一種非常快的振蕩,飛機在14秒內可以發生10圈滾轉。 當時,由于飛機開始向跑道左側偏航,正在快速滑出跑道,有可能陷入沙漠中。面對這一突如其來的情況,奧斯特里奇別無選擇,只好急推油門,讓飛機進入起飛狀態,這樣飛機就很平穩地離開跑道,終于擺脫了這可怕的失控狀態。菲爾保持飛機處于著陸狀態,然后在空中繞了一圈飛回來,平安地著陸在跑道上。 那天,在場的所有人員都沒有意料到YF-16原型機會從跑道上起飛,但是這卻成為了現實。奧斯特里奇明智地選擇了起飛,可以說挽救了整個計劃。因此,負責市場和公關的人們將這次“非正式首飛”傳播開來,但他們只是稱其為“零飛行”,而將下一次飛行稱為首飛。 成為獲勝者 地面檢查發現,這次意外飛行的問題出在飛行控制系統的計算機上。研制人員在編制滾轉指令增益程序時實際上增大了一倍,盡管在模擬器上已經完成了所有飛行模擬工作,但是滾轉指令增益仍然過高。事后,他們在重新檢查模擬器時,仍然沒有看出“零飛行”時所出現的問題。但是在實現正式首飛前,研制人員出于安全起見,安裝了一個人工控制滾轉指令增益的裝置。在飛行期間,起飛和著陸指令大約只有實際作用效果的一半。 由于需要更換已經損壞的平尾,這樣原計劃的首次飛行時間不得不延期。在正式飛行前,研制人員進行基本系統檢查和空速校準時,寧愿將飛行包線限制在適當的數值內,而沒有試圖讓YF-16原型機表現出引人注目的飛行性能。于是,在一個多星期后的2月2日,還是由奧斯特里奇駕駛YF-16原型機完成了首次正式飛行,飛機的飛行速度達到645千米/時、飛行高度達到9150米。3月9日,另一名試飛員內爾·安德森駕駛2號YF-16原型機升空。 接著,YF-16原型機和YF-17原型機先后開始試飛。美國空軍盡管曾經讓盡可能多的飛行員來試飛兩種原型機,以便有助于評估和比較總體性能,但是從未讓二者進行過直接對抗飛行。此外,它們還與美國空軍所有的各型戰斗機進行了空戰模擬對抗,并與美國空軍所獲得的米格-17和米格-21戰斗機進行了空中格斗演練,結果非常出色。(中國航空網,不代表本媒觀點) 經過全面評估。美國空軍認為YF-16原型機具有較低的使用成本、較大的航程和較好瞬時機動能力,最終選定通用動力公司作為ACF計劃的獲勝者,同時簽署了一項研制15架全尺寸飛機的合同,并將其命名為F-16戰斗機。以此為起點,“戰隼”家族演繹了長達40年的傳奇,時至今日仍然持續不斷地生產。(溫杰) 瞭望智庫是新華社批準成立的、瞭望周刊社旗下的政策分析和經濟趨勢判斷的研究機構。請搜索瞭望智庫官方微信公號:瞭望智庫,或(zhczyj)→長摁1秒復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