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當下最火的概念,元宇宙當占一席。截至11月17日,天眼查APP數據顯示,“元宇宙”相關商標申請量已超過4400條,其中超過3000條當前狀態為“等待實質審查”。截至11月24日,有超過700家企業申請元宇宙相關商標。截至11月8日,元宇宙相關商標注冊公司已有近400家。 元宇宙一詞誕生于1992年的科幻小說《雪崩》,小說描繪了一個龐大的虛擬現實世界。在原著中,元宇宙(Metaverse)是由Meta和Verse兩個單詞組成,Meta表示超越,Verse代表宇宙(universe),合起來即為“超越宇宙”的概念:一個平行于現實世界運行的人造空間,是互聯網的下一個階段, 由AR、 VR、3D等技術支持的虛擬現實的網絡世界。 可是,你知道嗎,早在30年前,世界著名科學家、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錢學森可能就預言過元宇宙了! 30年前,錢學森將虛擬現實命名為“靈境” 昨天,一條微博引發網友熱議: @北冥乘海生:30年前,錢學森關于虛擬現實和元宇宙的展望,還起了個名字叫“靈境”。 微博附上了三頁錢老先生的手稿: 網友評論 突然想吃驢打滾:靈境這個名字好多了,元宇宙這詞一股土里土氣的爛俗味。 PlutoXQY:我就在想,好好的扯個宇宙干嘛? Warlockoct:元宇宙誕生地-靈境胡同。 Trista是造物者:原來讀書真的可以預知未來,從思維上實現延年益壽哇! 一個又丸幾:這個解釋真好,從生命的寬度和廣度而不是時間的維度來定義,太浪漫了。 有問號不天真:靈境,學究氣息沒那么濃,但是遐想空間豐富。 西城大媽:明白了,A股賺錢少都是因為沒讀錢老的著作啊! 浣花疏影:靈境這個詞甚妙,比元宇宙好太多。 一枚紫風鈴:想到了太虛幻境,有種寶玉帶著vr神游那味~ 錢學森:VR直譯作“虛擬現實”太沒有中國文化味了 錢學森先生是享譽世界的著名科學家,被譽“中國航天之父”。錢老不僅是一位科學家,也是一位非常關注術語譯名的大家。 2007、2012及2015年,《錢學森書信》《錢學森書信補編》、《錢學森年譜》先后出版,為后人研究錢老的學術思想提供了一手資料。從1956年歸國到2000年之間寫下的3000多封親筆書信里,錢老留下了不少對科技名詞規范工作的思考,其中術語譯名的“中國味”無疑是被提及最多的。 其中,錢老13封有關virtual reality(現多譯作“虛擬現實”)譯名的書信,生動展現了他對中國文化和漢語言文字的高度自信,以及對漢語科技譯名“中國味”的不懈追求。 譯名“靈境”的“中國味” 毫無疑問,“靈境”應該是錢老認為有“中國味”的詞。但是這個“中國味”該如何理解?就virtual reality而言,錢老認為,“以前人們直譯為'虛擬現實’”,就“太沒有中國文化味了”。“虛擬現實”是virtual(虛擬)和reality(現實)的直譯,是詞對詞簡單的對譯,不是概念層面的詞匯擇定,沒有考慮中國文化有沒有更合適的詞。 錢老提到“傳統文化正好有一個表達這種情況的詞”,那就是古語的“靈境”。據筆者考察,從詞義上講,漢字文獻確可提供3種解釋。其一指“奇妙的境界”。見唐代柳宗元《界圍巖水簾》“靈境不可狀,鬼工諒難求”形容鬼斧神工的瀑布風光;其二指“虛幻的境界”。如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提到《紀夢十首》中有“靈境在何處,夢游今幾回”(因此詩來歷存疑,也可能指山西五臺山靈境寺);其三指“少人的境界”。如日本圓仁《人唐求法巡禮行記》曾描繪唐武宗會昌四年毀佛后寺廟門可羅雀的凋敝景象:“四處靈境,絕人往來,無人送供。” 從錢老的論述來看,他并非鎖定了某一種解釋,而是選取了“靈境”中“靈”字的“虛擬、空靈”的含義。“靈境”是復合詞,是漢字詞匯的典型形式。“靈”的“虛擬、空靈”義與virtual的“虛擬”義恰合,而“境”的“環境、地方”義又與reality的“實際、實境”義恰合,因而“靈境”完美對應了virtual reality,而且二字格還符合術語構詞的經濟性原則,是朗朗上口的疊韻構詞,因而可能成為錢老心中virtual reality譯詞的不二之選。 值得注意的是,當錢老1994年5月注意到譯名“臨境”,并認為靈境“可能太'文’了點。'臨境’音同'靈境’,但更通俗易懂,有其優越性”,并就此誠懇地聽取汪成為的意見,雖然汪的回信不得而知,但從錢老9月21日的回函可以推知,汪顯然給了錢老信心。認為“靈境”優于“臨境”,因此錢老稱“很高興”。以至于對戴汝為在文章中使用了“臨境”(非他與汪成為共識的“靈境”)還專門于1997年9月去信表達不同意見。直到1998年給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辦公室寫信,他特別闡述了“靈境”比“臨境”的優勝之處:“這臨境感不是真的親臨其境。而是感受而已;所以是虛的……”。的確,VR技術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虛擬和現實的結合,能使人在虛擬世界里獲得如臨現實的真切感受。因此,“靈境”要比一字之差的“臨境”更為確切。 也許是因為“臨境”也語出經典(如成語“身臨其境”),同時也是典型的二字格,還符合術語構詞的經濟率,所以錢老雖然沒有最終選擇“臨境”,但顯然也沒有將其歸為沒有“中國味”的詞,這也使得“臨境”與“靈境”的對決頗有瑜亮之爭的味道。雖然兩者都含“境”字,但“靈”與“境”構成偏正結構,語義上一虛一實,構詞巧妙;而“臨”是“靠近”義,不如“靈”的“虛擬、空靈”義能令譯名的語義豐富飽滿。 ——摘自《從錢學森對VR的譯名看科技譯名的“中國味”》,刊于《中國科技翻譯》2020年01期,作者張暉 激光、航天、航空…… 這些詞都是錢老定創造和譯定的 錢學森院士未曾擔任過全國科技名詞委的任何職務,但他在名詞工作方面貢獻頗多。他的名詞工作體現出他熾熱的愛國情懷、嚴謹的科學精神和豐富的學術思想。 錢學森先生通曉中西文化,博覽群書,這使得他在給科學技術名詞定中文名時既能表達原文概念的要義,又能展現漢字的靈韻。1985年4月,他在名詞委成立大會上的講話強調,在我們科技名詞定名時,不要忘記我們是炎黃子孫,最好用漢語精煉地表達出科學技術名詞的涵義。 對于漢語名詞的命名,他說“要根據漢語習慣定名,要讓人一看就有中國味”。“激光”一詞即為意譯詞的成功典范。 錢學森(左)和錢三強(右) laser由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的首字母組成,因而在引入中國時有人根據全稱譯為“激射光輻射放大”、“光受激輻射放大”、“受激光輻射放大”、“光量子放大”、“受激發射光”,或音譯為“萊塞”、“鐳射”、“雷射”等。物理學名詞審定委員會根據錢學森先生的意見,將音義皆佳、簡潔明了的“激光”作為規范名,這一名詞很快被相關各學科和社會接受,實現了名詞統一。 “航天”、“航宇”等詞也是錢學森提出的。他在1987年9月全國科技名詞委工作會議上說:“laser這個名詞,我曾建議訂為‘激光’,被接受了,我很高興。space這個詞有的譯為‘空間’,給人感覺是空空洞洞的。我根據毛主席‘巡天遙看一千河’詩句,建議把它訂為‘航天’。‘航天’連同‘航天飛機’,一并被接受了。我考慮在太陽系飛行叫‘航天’,在空氣中飛行叫‘航空’,將來在銀河星系以及大宇宙中飛行可叫‘航宇’。” 錢學森先生關于兩個名詞定名的來信 錢學森先生一直工作在科技一線,擔當重任,身兼數職,繁忙程度可想而知。盡管如此,他一直心系我國的科學技術名詞規范化工作。 1998年,他身體狀況不佳,仍親自撰文參加virtual reality譯名的討論。錢學森虛懷若谷,對于未被采用的科技名詞,他十分尊重科學家們的名詞審定成果,“我在這方面的經歷,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經驗”,錢學森坦然地說,“天文學上的‘black hole’,我建議叫‘陷光星’,現在我看到這里公布的還叫‘黑洞’”。 在浩瀚的太空中,有一顆以錢學森命名的小行星。錢學森先生在科學技術名詞規范化工作中創造的一個個簡潔、生動的名詞以及他的卓識遠見正如那夜空中的星光,永不磨滅。 橙柿互動·都市快報記者 張倩 綜合報道 內容綜合自術語中國(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官方百家號)、《中國科技翻譯》、微博等 欄目主編:秦紅 文字編輯:宋慧 題圖來源:新華社 圖片編輯:徐佳敏 來源:作者:都市快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