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全球經濟及各行各業遭受沉重打擊,民航業更是首當其沖,作為民航業基礎的通用航空自然也不能幸免,正處于爬坡邁坎的中國通航同樣經歷著嚴峻的考驗。盡管如此,通用航空在此次防疫抗疫中的突出表現,卻使我們進一步增強了對通用航空重要性的認識——通用航空是社會生活的剛需、是不可或缺的標配;同時,也使我們看到近年來通用航空在發展中沉淀的力量。通用航空復工復產快,飛行量隨疫情緩解呈V型反轉,通用航空發展內生動力強。 塞斯納172型飛機 隨著相關政策逐項落實、落地,通用航空法規體系重構工作穩步推進。地方政府熱情不減,成為推動區域低空開放和通航發展的重要力量。產業穩步發展,業務結構日驅優化,通航消費成為亮點。 “十三五”收官,在目標實現方面雖有遺憾,但發展成就有目共睹;制約行業發展的深層次問題仍未得到根本解決,留待“十四五”破局。 “十三五”我們達成了共識,筑牢了基礎,“十四五”則應當促發展,出成效,形成產業聚集,豐富產業形態,發揮通用航空應有的經濟效應。 基本層面受沖擊 抗疫防疫顯身手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導致全球人員、貨物流動幾乎停滯,給全球民航業帶來沉重打擊,尤其是運輸航空,全球航空旅客運輸量斷崖式下滑,航空公司經營遭遇困境。通用航空同樣未能幸免,但相比運輸航空,雖然基本面受到沖擊,但影響程度不像運輸航空那般慘烈。相反,通用航空在防疫抗疫中的表現進一步增強了我們對通用航空功能作用的認識。 來自GAMA(美國通用航空制造商協會)的數據顯示,受新冠疫情影響,2020年前三季度全球通用航空器交付量明顯下降,固定翼通用飛機交付量為1521架,比上年同期下降13.5%;直升機交付量為438架,比上年同期下降31.3%。當然,這未必是市場的真正反映,很大原因是疫情期間全球陸海空運輸通道幾乎關閉,導致已訂購的通用飛機無法運輸交付或擺渡交付。真正的市場反應預計在1年~1.5年后方能體現,因為通用飛機的訂貨交付周期通常在1年~1.5年。即使是這樣,從長期來看,我們認為疫情對通用航空業的影響不會太大。一是因為通用航空還不是大眾化的交通出行方式,受影響程度遠小于運輸航空。二是由于通用航空的私密性、個人化和小團隊出行方式所帶來的安全性,反而會刺激通用航空市場的增長。疫情期間公務機一機一座難求,傳說中18萬元一張的機票實際上是倫敦—上海的公務機上一個座位的售價。三是在防疫抗疫中,人們看到了通用航空的作用,這將進一步加快航空應急救援體系建設的步伐,帶來航空應急救援航空器的新增需求,如2020年浙江省向通用航空公司采購了價值9500萬元的直升機應急救援年度服務,廣東省則計劃分期采購直升機組建應急航空常備力量。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是2008年汶川地震以后對我國航空應急處置能力的又一次大考。在這場戰役中,通用航空的表現沒讓我們失望,成為戰疫“尖兵”。根據民航局的統計,2020年1月20日~10月31日,全國141家通用航空企業使用1002架航空器執行了378次疫情防控任務,累計飛行2362.41小時、7189架次,運送相關人員89人次,運送各類藥品和物資90.9585噸。通用航空在緊急醫療物資運送、空中消毒噴灑和空中巡查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充分顯現了通用航空快速、高效、靈活的優勢,也讓全社會進一步認識到了通用航空之于民生的重要性。同時,這也是對我國通用航空發展水平的一次檢閱。在2008年汶川地震、2013年雅安地震等突發事件的救災現場,通用航空的身影還不常見,而在本次抗疫行動中,我們看到了大量通用航空力量的存在,這得益于這些年我國通用航空的持續發展,行業應該感到欣慰,并須為之繼續努力。 復工復產步伐快 行業發展勢頭依然強勁 受疫情影響,2020年1月,我國通用航空飛行量大幅下降,2月達到最低點,2020年前8個月飛行量僅有56.2萬小時,同比下降17.9%,降幅較大。好在從4月開始,飛行量明顯回升,6月恢復到了去年同期水平。8月疫情逐漸緩解后,飛行小時數呈現V型反轉,當月完成了10.5萬小時飛行量,同比增長9.3%,9月~12月月均同比增長超過10%。無人機行業發展迅速,截至2020年10月,取得無人機經營許可證的企業達到了9777家,僅2020年前8個月,無人機商業飛行量就達到了141萬小時,超過了2019年全年的125萬小時。行業發展信心不減,截至2020年12月31日,經營性通航企業達523家,較2019年底的478家增長了9.4%;通用機場建設提速,截至12月底取證通用機場達到了341座,較2019年的246座增長了38.6%。通用航空行業復工復產速度之快,說明我國通用航空發展的內驅力大,即使受到疫情影響,但發展大勢未變,發展勢頭依然強勁。 同時,危中有機。我們看到受疫情和國際大環境影響,我國經濟內循環給通用航空帶來了一些新的發展機會。一是過去每年都有成百上千的飛行學員去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接受飛行培訓,因疫情影響和國際形勢變化,這項業務的空缺可望在國內尋求解決,只是苦于我們的培訓能力一時跟不上,缺培訓教員、培訓飛機、培訓空域和機場,但這無疑是一次促使我們加快飛行培訓能力建設、大力發展飛行培訓業務的好機會;二是每年都有大量的旅客去國外旅游,且有不少人專門去國外體驗高端深度游,包括跳傘、熱氣球等航空項目,同樣因為疫情的影響,這樣的消費行為現在只能在國內實現,這為通用航空低空觀光、飛行體驗及航空運動業務的開展帶來了絕佳的市場機會。 政策意見在落實 地方政府熱情高 近年來,國家支持通用航空發展的政策信號正在體系化、具體化。 2020年1月,全國民航工作會議提出要求,加大通用航空“放管服”改革力度,鼓勵支線機場開展通航業務服務;民航局發布《關于開展民用無人機適航審定工作的通知》,規范了無人機適航審定法規框架和技術標準;2月,民航局下發《關于發揮好通用航空在疫情防控中作用的通知》,指出要提高政治站位,重視發揮通用航空作用。5月,民航局印發《民用無人駕駛航空試驗基地(試驗區)建設工作指引》,以探索無人機應用監管服務新方式和行業管理與社會管理深度融合新路徑。8月,交通運輸部發布了新修訂的《通用航空經營許可管理規定》,簡化多項行政審批事項,體現了通用航空“放管服”管理改革精神。9月,民航局印發《通用航空短途運輸管理暫行辦法》,規范通用航空短途運輸市場監管工作;10月,民航局公布了首批13個民用無人駕駛航空試驗基地。11月,民航局發布《通用航空包機飛行管理暫行辦法》,對包機飛行企業加以規范。12月,民航局印發《推動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民航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和《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五年行動方案》,提出支持無人駕駛航空器物流運輸、末端配送、航空作業和應急救援等廣泛應用,探索軍民航協同運行、有人機無人機融合運行及空地一體化運行,并要求取得實質性突破。12月,交通運輸部發布《交通運輸部關于完善綜合交通法規體系的意見》,提出“十四五”時期將完善包含通用航空在內的綜合交通法規體系,規范通用航空活動管理。同時,《正常類飛機適航規定(修訂)》《通用機場管理規定》《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適航審定管理程序》《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實名登記管理程序》《通用航空飛行動態數據傳輸規范》《通用航空油料質量控制和航空器加油技術規范》等一系列通航政策法規開始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2020年通用航空國家財政補貼計劃公布,220家通用航空企業共獲得5億元業務補貼,19家通航企業共獲得590萬元支線航空補貼,25家通用機場共獲得5275萬元運營補貼。 地方政府發展通用航空的熱情不減。各地通用機場建設提速,浙江寧海通用機場,安徽肥東縣白龍通用機場、界首通用機場,浙江橫店通用機場改擴建項目紛紛開工;四川省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試點出成果,海南推行“當天申報當天起飛”與“空域資源融合使用”有成效,又有湖南、江西等地主動作為,加入區域低空空域管理試點行列,地方政府成為推動區域低空開發的主要力量;在抗疫過程中,航空應急救援的重要性凸顯,各地政府加速航空應急救援體系建設,山東省發布了《山東省應急救援航空體系建設規劃》,提出以50公里覆蓋半徑,形成25個以上的航空應急救援基地;安徽省建立89家直升機醫學救援定點醫院;由多個大學科研機構和通用航空企業參研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航空應急救援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示范”恰好也在2020年結題,歷時4年的研究為我國航空應急救援體系建設提出了系統化解決方案。 產業發展見成效 通航消費成亮點 產業發展見成效。2020年,中航通飛自主研發的大型水陸兩棲飛機鯤龍AG600在青島實現海上首次飛行測試,AG100初級教練機也在德清首飛;航空工業AC312E直升機在天津首飛;北京通航江西直升機公司JH-2直升機、易通途(廣州)航空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YTTA01/A02型自轉旋翼機獲頒型號合格證;億航216無人駕駛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繼獲得挪威民航局飛行許可后,又獲得韓國頒發的首張載人自動駕駛飛行器特許適航證;吉利太力飛車TF-2A原型機發布,基于人工智能和路空協同的城市空中交通(UAM:Urban Air Mobility)一定是通用航空產品與技術的創新方向,中國已走在全球通用航空創新發展前列。 江西省著力探索“通用航空 旅游”模式,將通用航空與江西旅游資源優勢充分結合,打造江西通航旅游生態產業鏈;安徽蕪湖在引進通用飛機整機制造項目的同時,也注重構建完整產業鏈,發展通用航空零部件制造和通用航空運營與服務,逐步形成研發、制造、維修、運營“四位一體”的通航產業發展生態圈;深圳提出建設中國通航先行示范區,探索開辟城市低空商務飛行模式;內蒙古、浙江、新疆、青海、云南等地區通航短途運輸服務范圍持續擴大;舟山開通“海島快巴”航線;浙江、山東、廣東等地積極探索以政府采購服務為形式的航空應急救援商業化發展道路;山河阿若拉SA60輕型運動飛機熱銷,2020年交付36架,且開始銷往國外;運動飛行培訓市場火熱,2020年底運動飛行駕照達1731本,同比增長23.7%。短途運輸、低空旅游、航空運動、應急救援……通用航空的業務結構正從以傳統航空作業為主向消費類業務拓展,通用航空消費是通用航空最為新興的產業領域,是通用航空產業發展的未來。 11月,筆者在考察海南通用航空發展時,在三亞鳳凰島看到了低空旅游火爆的場景,地面等待登機體驗的游客摩肩接踵,頭頂的低空空域有三架直升機“此起彼伏”。所以我們不必懷疑通用航空消費有沒有市場,市場一定有,而且很大,關鍵是我們得有適合于市場需求的產品供給,還得有像三亞那樣的可以實現空域資源動態調配、從而使通用航空消費產品有效“交付”的運營環境。 “十三五”收官 “十四五”啟航 5000架通用飛機、500座通用機場、200萬個飛行小時——行業耳熟能詳的“十三五”通用航空發展目標——現在看來并沒有完成。這也說明通用航空的發展的確需要一個過程,尤其是經天到地的通用航空運營環境建設并非一蹴而就。盡管如此,我們不應因此動搖信心,而應進一步激發行業的發展動力。通用航空的發展進程的確不像我們當初預計的那樣“迅猛”。五年來,雖然發展大勢年年向上,但微觀層面卻是步履艱難,個中滋味誰干誰知道,以至于業內人士也產生過懷疑:是不是時候未到?是不是沒有市場?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我們堅信中國通用航空市場的存在,尤其是通用航空消費市場巨大,只是這個市場不是顯性的,而是隱性的,需要我們去挖掘和激發。問題的關鍵,一是我們缺乏市場真正需要的產品;二是因為受制于空域與機場的短缺,我們不能有效、常態化、持續性地提供市場產品。本質上還是產品供給問題,所以未來我們需要在運營環境建設和終端應用市場拓展上做文章,突破發展困局。 總結“十三五”的中國通航發展,雖然數字上沒有達到我們設定的目標,但行業發展的成績有目共睹。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通用航空業發展的指導意見》的出臺使我國通用航空發展迎來了第二個政策風口,隨之一系列支持政策相繼出臺,政策推動效果明顯;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有進展,低空飛行越來越容易,四川、海南等地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試點也試出了成果,并起到了示范帶動作用;通用機場建設提速,從“十三五”初的不足60座增加到2020年底的341座;通用航空法規體系重構工作穩步推進,頂層設計框架成形,一系列體現“放管服”和“分級分類”通用航空管理改革精神的法規相繼推出或修訂發布;示范試點工作順利開展,繼國家發改委在2017年批準了26個國家通用航空綜合示范區后,2020年民航局批準了13個民用無人機駕駛航空試驗基地(試驗區);通用航空產業園、航空小鎮、飛行營地遍地開花,通航產業形態雛形初步呈現。作為通用航空發展的一個重要顯性指標,通用飛機保有量增長迅猛,在全球通用飛機交付量從2007年的4277架急劇下降到2019年的2568架的同時,中國市場異軍突起,“十三五”期間,通用飛機保有量從2235架增長到約4000架,年均增長率超過12%,年均增長量超350架,意味著每年全球有超過15%的新通用飛機交付到中國市場,中國正成為全球通用航空最為重要的新興市場。不僅如此,我們還看到,中國已然是全球通用航空產業鏈的重要一員。我國自主研制的全球最大的在產在研水上飛機鯤龍AG600進展順利,國產山河阿若拉、卓爾領航者通用飛機熱銷;無人機新業態發展迅猛,經營性無人機企業近萬家,商用無人機超過12萬架,消費級無人機產品獨霸全球;全球最大的通用飛機制造商與航空工業在中國開展通用飛機生產合作,全球通用飛機第二大制造商西銳飛機公司、第三大制造商鉆石飛機制造公司以及全球第二大通用航空發動機制造商大陸航空發動機公司被中國企業收購,穆尼、TopCub、Lisa、道尼爾、貝爾直升機、空客直升機等國際知名品牌的通用飛機生產制造或組裝項目紛紛落地中國;公務航空、短途運輸、低空旅游、航空運動、航空科普、應急救援、航展節會等消費類通用航空業務悄然興起,通航產業結構日益合理,通航產業生態逐漸形成。 高質量是各行各業“十四五”發展的關鍵詞。之于通用航空,高質量發展最好的詮釋就是產業聚集。如果說“十三五”我們是達共識、筑基礎,“十四五”則應該是促發展、出成效,即豐富產業形態,形成產業聚集,使通用航空體現應有的產業規模、發揮應有的經濟效應,以提振行業信心。到“十四五”末,我們期待能看到“天上一張網,地面一盤棋”的發展局面。即織就“天上一張網”,滿足公務飛行、私人飛行、短途運輸、低空旅游、應急救援、航空運動、航空作業等通用航空飛行活動對空域資源的使用需求,真正實現點到點低空飛行常態化,使低空空域資源得到有效利用;形成“地面一盤棋”,通用機場、通航產業園、航空小鎮、飛行營地、無人機基地等星羅棋布,通航產業發展形態各異,形成通航經濟生態圈。夢想需要有,且一定能實現。 通用航空又一年。“十三五”已收官,“十四五”我們共同期待! (本報特約撰稿人:高遠洋,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通用航空產業研究中心主任,本文相關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資金重點項目資助,項目號:71632003。) |